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07级本科生党支部
红色“1+1”活动总结
一、结对主题
本次结对活动以“科学发展,红色共建”为主题,旨在通过一系列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利用商学院学生专业优势为昌平区流村镇王峪村提供帮助和服务,协助其科学发展;并通过这个过程提升我支部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具体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
二、结对双方
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07级本科生党支部与昌平区流村镇王峪村党支部。
(一)基本情况
1.王峪村概况。
流村镇位于昌平区城西部,地处北京西北郊,距市中心50公里,距八达岭高速公路余人,村支部党员人数30余人(书记:刘德库,助理:刘瑞龙)。该村大部分劳动力常年在外打工,常驻人口中绝大多数为中老年人和儿童。该村仅有一个幼儿园,上学人数很少。王峪村以青壮年劳力在外打工作为主要经济来源。另有部分农户主要种植马林枣等果树,产品销往市里或者附近地区。10公里,地理位置较为偏僻,交通不便,经济条件落后。王峪村常驻人口300
2.商学院07级本科生党支部概况。
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07级本科生党支部共有党员21人,其中正式党员9人,预备党员12人;此外还有30多位入党积极分子。本支部组织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具备很好的开展活动的能力和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经验;2009年,支部承担了商学院《商音》党建特刊制作工作并成功发行;2009年进行支部特色活动“承商文化,共商未来”—07级、08级结对交流活动以及为08级新生捐书活动等。本支部于2009年7月获得中央财经大学2009年度基层先进党组织。
我党支部成员对本次结对活动以其很高的积极性和热情投入活动,通过红色“1+1”系列活动考验和实践支部广大党员和积极分子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能力。学校党委组织部、学院党总支等相关部门领导都给予了这次活动很大的关注和支持。
3.地理位置和交通路线:(如图所示)
公交路线:从皂君庙出发,乘坐16路上行(西直门外-二里庄),在铁狮子坟换乘919路区间上行(德胜门西-昌平南口),在昌平南口换乘357路下行(昌平东关-高崖口),抵达瓦窑约69.27公里。
三、活动开展概况
(一)誓师大会,红色出征
商学院07级本科生党支部和王峪村党支部开展的红色“1+1”系列活动受到了学校和学院相关领导及老师的高度重视。在出征之前,我党支部做了充分准备工作,在商学院会议室召开了“誓师大会”。会上,我支部通过探讨制定出了完整的活动策划(详见附件1),其中包括实际路线图以及详尽的未来活动流程。与此同时,我支部还号召院内各级同学捐书捐物,为此次活动的顺利开展做出了最大的努力。
(二)共建仪式,友谊深厚
在王峪村大会议室商学院07级本科生党支部与昌平区流村镇王峪村党支部举行了红色“1+1”共建活动启动仪式,启动仪式正式拉开了“科学发展,红色共建”活动的序幕。出席启动仪式的有:王峪村支部副书记刘德田、助理刘瑞龙、商学院07级本科生党支部副书记郑强华、村民代表30余人以及商学院07级党支部成员20余人等。
王峪村支部书记刘德库在仪式上发表了讲话,阐述了红色“1+1”共建活动的宗旨、本次共建方案的总体方向和实施步骤。07级党支部副书记郑强华也在共建仪式上做出了承诺,将与王峪村党支部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保持长期联系。支部将会安排定期走访,通过相互交流和借鉴,促进两支部的共同发展。随后,王峪村党支部赠予我支部“情系农村发展,共建和谐支部”的锦旗,表达了对我支部的感激以及对此次活动的期望。仪式最后,我党支部成员与村民们还进行了进一步的沟通交流。
(三)走进村民,感受民风
9月26日,我支部党员走访村民家户,开展民风民情调研工作。支部党员主要了解当地民情民风,深入挖掘群众需求,了解当地经济情况、农户生活条件,面临的发展问题等。支部成员利用自身专业和信息优势,寻找各种有用资源,发动各种力量进行实践研究,为当地撰写实践调研报告,反馈给村支部,为解决村民实际问题提供更多的帮助。
在和村民共进午餐席间,支部成员和村民进行了深入交流,了解村民日常生活和村民们关心的问题。我支部成员向村民送上了电子闹钟、按摩捶等小礼物,对村民的热情接待表示感谢。
支部成员向村民开展了一系列宣传讲演,内容包括最近甲型流感症状及防治措施、我们国家在农村方面政策及党政方针等。这些系列活动收到了当地村民的热烈欢迎和支持。无论是支部成员还是当地村民都从中受益匪浅。支部成员通过交流发现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积极响应,努力寻求解决方案,为村民提供相关协助和反馈做实践准备,并为两个支部持续的共建活动提供更多基础和支持,使活动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践性。既达到实践服务村民、实际帮助村民的目的,又增强了支部成员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四)走进学校,关爱成长
通过王裕村党支部领导的介绍,了解到村中仅有一个幼儿园,上学的人数不多,都是村中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这群孩子的成长环境没有城市中孩子那么优越。我支部成员决定为这些孩子带去来自大学哥哥姐姐的关爱。我支部给孩子们准备了各种文具、文体活动用品。而每位支部成员都为孩子们送去了一份自己准备的小礼物。
我支部决定以后定期实地走访,为孩子们带去关怀,关注王峪村留守儿童的成长,决定帮助他们在村子中开辟属于他们自己的书屋,捐赠适合于他们阅读的图书,让孩子们可以在这里读到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获取更多外界的知识。
(五)果树基地,专业指导
通过实地走访、参观王峪村果树种植基地,与当地村民交流探讨,我们了解到,果树种植为该村主要经济来源之一,其带来的收益占全村经济收入比重较大。作为商学院的学生,我们希望通过运用所学的营销知识,为村民们的销售策略提出一些有帮助的建议和策略。
经过调研,该村民风淳朴,村民种植积极性高。而且该地区的气候和土壤非常适合柿树种植,他们出产的马林枣远近闻名。但由于地处偏远,交通闭塞,信息封闭、缺乏有效的销售方式和销售策略,市场没有得到有效开发,销售业绩普遍不佳,影响了村民收入,特别是遇天气恶劣运输受阻,甚至出现销售不畅通和亏损的状况。因此,我们认为王峪村的果树产品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销售市场和渠道问题。对此,支部成员建议在村里,或者可联合其他村镇,成立一个农产品联合体。利用村子“两委”班子和联合体的力量,利用网络资源,增强信息来源、市场议价和销售能力。
为此,我们利用自身市场营销专业优势,为王峪村制定了《王峪村水果基地分析和营销策划》(详见附件二)。
在向村民们提出我们的想法后,他们觉得是很好的建议,可以作为参考,但他们现在前期工作面临的问题是还缺乏一定的资金支持,以及当地政府的政策支持。我们由衷地希望王裕村果树种植基地经营效益越来越好。
(六)志愿服务,奉献爱心
通过对王峪村进行实地考察和与村民的交流,支部成员认为,王峪村在许多方面仍然有许多值得大家关注的问题,比如:有些村中孤寡老人无人照顾、生活困难;有的家庭非常贫困;由于青壮劳力外出,村里自身缺乏劳动力发展生产;村里学生学习环境不佳;村民的环保意识还薄弱等等。
本支部成员作为党员,同时作为一名大学生志愿者,都热心志愿服务于社会活动,尽力能在这些方面带给他们一些帮助和支持,。我支部提出一个初步构想:通过与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合作,将这些方面问题通过志愿活动项目来提供帮助和解决。具体包括:志愿者定期帮助孤寡老人打扫卫生、清洗衣物等;青协准备发起建设一项基金,通过各项志愿捐款活动为困难家庭带来一些温暖;在丰收季节需要劳动力的时候,可以组织志愿者帮忙,可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组织志愿者定期为村中的青少年做义务家教活动。组织志愿者定期准备关于环保与科学发展观的讲座等等。
目前,通过党支部与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共同努力,已经招募到定期去王裕村做志愿服务的志愿者。此外,还有部分同学愿意暑期去王裕村做支农支教志愿服务活动。此项社会活动不仅为王裕村带去帮助,也丰富大学生的实践活动,从实践中学习和了解社会。
(七)科学发展、献计献策
对王峪村的实地走访、深入调查以及与村支部的充分交流,我们进行了分析讨论。王峪村在自然种植和生态环境方面还拥有比较良好的条件。在村党支部和村委的领导下全村村民也具有很高的生产积极性。同时昌平区的“一村一博工程”活动在王峪村的展开也为其发展带来了宝贵契机。但同时,王峪村村民收入水平仍普遍较低,且收入结构单一,教育发展落后,交通条件不便,以及众多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等,这些都成为抑制王峪村发展的障碍。
通过与王峪村领导的深入交流探讨,我们支部结合自身的商科知识,为王峪村制订了相应的水果营销方案,以及相关科学发展的建议,形成了《科学发展提建议,齐心协力促发展》的科学发展分析报告(详见附件三),希望能对王峪村的经济发展和条件改善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或建议。
四、后 记
“红色1+1”系列活动给我支部党员提供一次深入农村、了解农村、服务农村、立足农村的实践机会,让大学生党员切实体察和了解三农问题的现状。同时我们支部与王峪村农村基层党支部的联谊共建活动,增加了双方支部新的力量,共同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共同进步。
与王峪村支部和村民的交流和沟通,能够切实感受到他们的淳朴民风、热情友好;同时也能够感受到王峪村确确实实需要我们外界的帮助和支持。我们支部也非常期望能够以自己微薄之力,为他们带去一点点帮助。红色“1+1”系列活动,不仅仅给我们提供一个了解社会、实践社会的契机,为我们相互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我们将继续把这些项目执行下去,为王峪村和我支部的共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并从中收获成长。